泰雅族文化
泰雅族為九族中分佈面積最廣的族群,其人口分佈於本省花蓮縣之秀林、萬榮及卓溪等鄉、宜蘭縣之大同、南澳鄉、台北縣之烏來鄉、桃園縣之復興鄉新竹縣之尖石、五峰鄉、苗栗縣之泰安、南庄鄉、台中縣之和平鄉及南投縣之仁愛鄉之泰雅族人、其支群多達二十四支,其人口數僅次於阿美族,族名Atayal即為其語言中「人」的意思,據估計約在五千年前來台定居,與賽夏族同為第一批來台定居的原住民,其分布範圍之廣推斷其因。泰雅族人大多居住在海拔1000到1500公尺之間,以高山狩獵及農作維生,族性堅韌耿直,愛好和平與世無爭,呈現在音樂、舞蹈、藝術,以及社會經濟秩序上,無不表現了簡潔、俊雅、合理的本質,但在日據時代曾因多起抗日事件而被刻意打壓。泰雅族人有黥面的傳統,男性必須具有狩獵的能力,才可刺黥;而女性必須具有紡織及農作的能力才可刺黥,此外犯過罪的人也不可刺黥,可見黥面在泰雅族的傳統中是能力與貞潔的象徵。
泰雅族分佈在台灣北部中央山脈兩側,以及花蓮、宜蘭等山區。又分為泰雅亞族(Tayal)和賽德克亞族(Sedek)。
泰雅亞族又分為Sekoleq群和Tseole群。
賽德克亞族又分為東賽德克群和西賽德克群。
泰雅族居住地域境內的高山相當多,例如插天山、棲蘭山、合歡山、大霸尖山、奇萊山等都是。河川則有新店溪、大甲溪、秀姑蘭溪等。以山田燒墾和和狩獵採.集為生。人口分佈以花蓮秀林鄉最多,分佈區尚有南投仁愛鄉、新竹尖石鄉、桃園復興鄉、花蓮縣萬榮鄉、宜蘭縣南澳鄉。
總人口數約九萬餘人僅次於阿美族,為台灣原住民族的第二大族。
泰雅族的起源傳說,又可分成以下三個系統:
(一)為巨石裂岩所生:地點位於仁愛鄉發祥村附村附近名為「賓沙市幹」(pinsebukan)的地方,意即祖先之地。
(二)為大霸尖山上的巨石所生:相傳祖先來自大霸尖山。
(三)為萬大北溪上游之白石山上的老樹根所誕生。
傳統的泰雅族社會以狩獵及山田燒墾為生,聚落以集居式的村落為主。
大體而言,社會組織分成下列幾個團體:1.部落組織 2.祭祀團體 3.共負罪責團體 4.狩獵團體,這四個團體的成員有互相重疊的特質,在不同部落,祭祀團體可能大於狩獵團體,其他的部落可能狩獵團體大於任何一個團體。各地的差異性頗大,無法一概而論。
在泰雅族的世界裡,有二個迴異於其他族群的觀念:(一)是gaga的觀念(二)是rutux的信仰理念。
茲分別說明如下:
所謂的gaga是一種社會規範,是泰雅人日常生活,風習俗慣的誡律,觸犯了gaga表示觸犯了禁忌,可能受到神靈的懲罰。遵守同一gaga的人共同舉行祭儀、共勞共享。
所謂的rutux是一種超自然的神靈信仰。一個人觸犯了gaga可能會受到rutux的處罰;被rutux嚇到可能會生病;在戶外吃飯、喝酒時要彈一點食物在地上給rutux吃。在祖靈祭以後,泰雅人要離開祭祀地時必須越過火堆,以示與rutux隔離。種種跡象顯示對rutux的懼怕。
泰雅族是一個平權的社會,由領導能力強的人出任部落領袖,狩獵、出草也由英勇的族人擔任領袖。但遇到部落有重大事情時,則由長老會議決策。
九族中唯一在臉上刺青的民族是泰雅族與賽夏族。其中尤以泰雅族最普遍。黥面對於男子而言,是成年的標誌也是勇武的象徵。對於女子,則是善於織布的標記, 一 位泰雅女子,文化特質
(一)黥面的藝術:
除了美觀、避邪以外,代表了女子的善織、男子的勇武,也是死後
認祖歸宗的標誌。
(二)精緻的織布藝術:
以苧麻為原料、植物染料為主的泰雅族織布是九族中最善於織造藝
術的族群。目前因毛線材料的便利性及色彩多樣性,許多族人都樂
於使用,反而使傳統的原料逐漸沒落。
(三)浪漫的口簧琴舞:
口簧琴為九族所共有,但能將它發揮得漓淋盡致並配上舞蹈表現男女情意的只有泰雅族。
(四)貝珠衣:
以白色貝類穿孔磨成細小如綠豆之貝珠,將它穿綴於整件衣服上,是泰雅族獨特的衣飾文化。貝珠衣有多種形式,最尊貴的一種是部落領袖或獵首英雄於凱旋歸來參加盛會時所穿,也是結婚時重要的聘禮。
除了貝珠衣以外,珠裙、珠帽、綁腿亦以貝珠串成。珠裙常使用於訂婚或女子生產後男方送給女方家長的答謝禮。珠帽則為頭目所佩戴。
泰雅族和櫻花鉤吻鮭的關係,他們不但是最早與櫻鮭們和平共存的民族,在大島正滿博士來台找尋櫻鮭的蹤跡,為它確定身世之際,泰雅族人(當時稱高砂族)也幫了相當多的忙,不但帶領大島博士覓得鮭魚的家,也幫著博士捉魚,博士感念泰雅族人的幫助提名為泰雅的呼喚
食物的種類及其獲得的方法
依照食物的來源,我們可以把泰雅族的食物歸納成下列諸類:
1. 採集品:直接從自然界採取食物的方法謂之,這種方法最簡單,且是人類最早採用的取食方法。香菇、木耳等植物性食物和田螺、田鼠等動物性。
2. 漁獵品:凡經漁獵的手段而得來的食物稱之。如魚蝦、飛鼠、猴、熊、山豬、山羊、松鼠、飛鼠、野雞等。
3. 飼養物:凡經由人工的飼養得來的稱之。如豬、雞等。
4. 農產品:凡:凡:凡經過播種、收穫等手續而得來的稱之。如小米、蕃薯、竽頭、旱稻、玉米等。另外,現種蔬菜有蘿蔔、黃瓜、南瓜、青椒、蕃茄、高麗菜等。
5. 交易品:凡以交易得來的稱之。如食鹽、酒、糖、食油等。
6. 救濟品:救濟品中以稻米、麵粉、麵條等為主。
泰雅族的飲食器皿
一、蒸桶
傳統泰雅族人以蒸桶蒸小米及陸稻等食物,蒸桶的製作是選用粗大之梧桐木,將木之中間挖空,並將外觀切成杯形,並於基座稍高處之頸部穿成一蒸氣孔,基座刨成圓形,使蒸氣不外露。
二、鍋子
昔日未有鍋子之時,泰雅族人以燒烤方式煮食,之後開始使用鍋子煮食。早先鍋子是以物易物的方式,用鹿皮、鹿肉、鹿耳、雄膽、蓪草和野香菇等山產換取得來的,家家戶戶皆只有一個鍋子,極為寶貴。通常,小米飯、甘薯、竽頭、菜、肉輪流煮。而隨著時代的變遷,近代各種烹飪的器皿都有了,蒸籠也漸被採用。
三、食具
以前用竹子切成扁形的器皿來舀小米飯入口,用竹節切成湯匙,用胡瓜曬乾切半的木瓢舀水,用藤、竹編織之盤盛飯,用陶罐醃肉、菜等。
傳統美食--醃肉
醃肉是泰雅族上等的料理,因其味鮮及香味。醃肉的種類 有山羊、山豬、山鹿、飛鼠、猴、果子貍、魚、雉雞、牛,量有限,非常尊貴,飲酒有一定時期,主要用於敬神敬祖並與親友分享,所以原住民絕非視酒如命的酒徒。
酒是泰雅族極重要的飲料,由糯米、小米釀製而成。泰雅祖先不任意飲酒,也沒有像現代的人因飲酒過量而產生酒精中毒的現象發生,只有逢喜慶或有特殊日子(或事)才會釀酒飲用。
泰雅族飲酒的內涵與意義:
1. 新春開工的儀式
這習俗是迎接新年度工作的開始,在迎接新春之際,先行釀酒,男人要到山上狩獵,有了獵物和酒之後,即開始行迎春的儀式,這時族人都放下工作,開懷暢飲三天。
2. 祖靈祭
祭祖之日是在小米收割之後及獵有祭物慶豐收時所舉行的供奉祖先儀式,在儀式中以酒祭祖。
3. 結婚
男方迎娶之時,家族親友們每戶都先行自釀一罈酒作協助招待喜宴飲用,並協助堆柴火及搗米已備迎親宴席。
4. 學習古調
有心向長者學習古調的年輕人,得先為受邀長者釀一罈酒,以備於學習中飲用。
5. 協助請工
如需從事較費體力,如掘園、砍草、搬運等工作,可先向地方的長者陳述工作內容,並請求協助。村人無條件義務的幫助,傍晚時,主人款待工作者一起暢飲慶功,是團結和睦的表現。
6. 換工
農忙時節,彼此幫忙,也飲酒彼此酬謝。
7. 如因故發生紛爭或傷害的事,須調解時,必攜帶一瓶酒去道歉以求和解。
平常沒什麼事情而想喝酒時,一個月只能釀一次酒,因為小米和旱稻一年僅一次收成,先祖非常珍惜